秋意渐浓,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内却气氛炽热,银色剑道上,身影交错,剑尖相击之声清脆可闻,看台上坐满了家长与观众,他们的目光紧随着场上小剑手的一招一式,第十六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正在这里举行,而今年,恰逢这项赛事诞生十周年。
十年,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,也足以让一项赛事成长为推动中国击剑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2013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悄然起步,那时,击剑在中国还是od体育不折不扣的“小众”运动,全国专业击剑运动员仅千余人,民间击剑俱乐部更是凤毛麟角。
“第一届联赛只有不到500人参赛,而且多是专业队退下来的运动员。”联赛创始人之一张军回忆道,“当时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:为击剑爱好者创造一个交流平台。”
谁也没想到,这个简单的想法在十年间茁壮成长,到2019年,联赛全年分站赛加总决赛已经吸引了近三万人次参赛,创下亚洲击剑赛事规模之最,今年,尽管受到疫情影响,联赛仍然保持了超过万人的参赛规模。
“联赛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历程。”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评价道,“它不仅是竞技平台,更是推广击剑文化、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。”
十五岁的李梦瑶已经是第六次参加联赛了,她从九岁开始学习花剑,如今是国内同年龄组的佼佼者。
“我第一次参加联赛时,连剑都拿不稳,小组赛就连输五场哭着下场。”李梦瑶笑着说,手上的老茧记录着她的成长。“去年我拿到了U14组个人亚军,明年我要冲冠。”
像李梦瑶这样的孩子,在联赛中数不胜数,十年间,联赛见证了无数小剑手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。
成都击剑俱乐部教练刘伟已经连续十年带队参赛。“我看着孩子们通过击剑变得自信、坚韧、有担当,有的孩子从羞于开口到能够坦然面对胜负,这种成长比奖牌更有价值。”
刘教练的手机里存着上千张联赛照片:有胜利的欢呼,有失败的泪水,有领奖台上的荣耀,也有剑道上拼尽全力的瞬间。“这些都是孩子们青春的见证。”
联赛的功能早已超越竞赛本身,每年比赛期间举办的“击剑文化周”,已经成为剑迷们的节日。
器材商展区总是人头攒动,最新款的击剑装备吸引着爱好者们的目光;裁判讲座和技术研讨会为教练员提供学习机会;老友相聚、新朋相识,联赛已经成为中国击剑社区的年度聚会。
“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在联赛上认识的。”来自上海的十三岁重剑选手王嘉昊说,“我们每年都在联赛见面,平时网上交流技术,互相鼓励。”
联赛还成为连接中国击剑与世界的桥梁,近年来,赛事吸引了来自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家的选手参赛,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。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体育赛事全面停摆,联赛面临十年来的最大挑战。
“当时真的很艰难,但我们从没考虑过放弃。”赛事运营负责人李晓薇告诉记者,“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发线上竞赛系统,举办了‘云上击剑’挑战赛,保持了赛事的热度。”
2020年七月,联赛成为国内首批恢复的全国性体育赛事之一,严格的防疫措施:核酸检测、无观众比赛、分区管理……尽管形式特殊,但剑道上的交锋依然精彩。
“那届比赛的意义远超体育本身。”李晓薇说,“它向人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。”
十年节点,既是回顾,也是新起点。
中国击剑协会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击剑俱乐部数量已超过600家,注册运动员超过十万人,击剑运动已经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,从高端小众向大众化发展。
“下一个十年,我们将更加注重赛事品质和文化内涵。”联赛组委会主任张力表示,“我们会引入更多科技元素,优化赛事体验,同时加强击剑文化推广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。”
国际击剑联合会主席阿尔曼先生也发来贺信:“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成功令人惊叹,它为世界击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
夕阳西下,海南站的比赛渐近尾声,剑道上,一位小选手尽管落后,却依然每剑必争,最后一剑结束,她摘下护面,眼中含泪却目光坚定。
“明年我还来。”她说。
这句话,或许正是联赛十年最好的注脚,十年磨一剑,剑道之上,梦想绽放,还有更多十年,更多梦想,在这片银色剑道上生生不息。